2005「動員戡亂時期軍法審判紀念園區(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匪諜案文物調查 |
|
|
戒嚴時期軍法審判紀念園區 ( 台灣人權景美園區 )
文物調查蒐集暨展示腳本撰寫計畫 |
|
 |
|
21世紀的台灣,以人權立國走向未來民主深化的社會,今天,許多民主轉型期的問題,來自人權侵害的歷史所留下的因素,影響至今。
「轉型期的正義」 是台灣歷史上首度面對的新世紀課題,我國身為年輕的新興民主國家,政府與人民適當處理「轉型期的正義」課題,將確保民主深化,建立民主價值,形塑民主文化,而本紀念園區的博物館功能(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活動),具備達到前述建立民主社會的多重教育功能。
法政學者所指「轉型期的正義」包括:刑事正義、歷史正義、補償正義、行政正義、憲法正義,其中歷史正義的觀點明白指出:「承繼政府有義務調查並建立事實,使真相為人所知,並成為國家歷史的一部分。…建立知識並公開承認:那些事件有官方的認可且公諸於眾。真相的敘述…能回應受害者對正義的要求,(並且)促成國家的和解」
當代社會追求歷史正義的過程遠比前述引文所指原則更為複雜,本園區相關文物調查蒐集暨展示腳本撰寫,主要作為博物館功能之研究、教育、展示之用,應秉持1.建立真相的敘述,2.回應受害者要求,3.促成國家的和解等幾項原則。探討過去歷史真相的敘述並不容易,涉及「歷史真相」所指為何?什麼是「歷史」?又什麼是「歷史真相」?歷史哲學的討論非本案執行範圍,必須由專業學者針對本案所蒐集的資料作適當詮釋及審定,但是,如本案所指「匪諜案」首先就觸及描述過往事件的語彙用法是否適當的問題,有待各界學者專家更多面向的討論 。
本案研究範圍以1949年5月19日台灣宣佈戒嚴,直到1987年7月15日解嚴,戒嚴期間長達38年所發生之「匪諜案」為主,根據官方檔案及當事人口述,說明「匪諜案」概要,時間將往前回溯1949年之前歷史背景;1945年二戰結束之後,台灣面臨歷史重大轉折,國府接收台灣、國共內戰、國府撤退來台、國際冷戰,形成國內外的重要背景,戰後美國對台灣長久的影響力,需要進一步研究華府美國國家檔案局已解密檔案,才能有助於澄清台美關係,我國與周邊國家關係。
民主化過程中陳述歷史,「必須在陳述中強調過去與現在對事件的不同詮釋,並將此差異並列。」 即對「加害者與受害者的身分與行動來呈現真相,顛覆過往獨裁政權的說法。過去所發生的事實,在不同類別的呈現下,有了新的意義。」 ,而陳述歷史的任務,多數國家透過「真相調查委員會」或「澄清歷史委員會」來進行,在台灣尚未透過政府及立法部門進行。因此,本案腳本撰寫,依據檔案及受害當事人口述歷史並陳方式撰寫,期中報告已將歷史背景及腳本大綱鋪陳,腳本是作為展示說明之依據或參考,腳本也將指出蒐調成果及不足有待補充之處,裨助於展示結構最後呈現,本報告主要成果以官方檔案為主,以有助於下一階段進行展示規劃(依據展示腳本彙整/重組展示結構,確認展示單元/主題,形成展示圖/文/文物內容,進行展示設計)方向,舉例提出初步展示腳本。
展示的目的之一是作為推廣民眾人權教育活動,提昇公民歷史意識的博物館功能,未來景美人權文化園區、綠島人權紀念園區二處地域完整園區的博物館分工之後的各自常設展示內容,將可以二處園區的時空背景及當時的案件、受難者、歷史背景為主要敘述,而兩園區的展示結構中的整體歷史背景,仍然需要於展示中有所陳述,即戰後台灣爭取人權、民主發展歷史的結構性總說明,讓到訪觀眾有整體的歷史認識。
|
|
|
|